据统计,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。原因在于经营者素质偏低。一般而言,改革开放之后涌现的大多数家族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较低、知识匮乏、经营理念陈旧落后,不能够主动和快速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。就世界范围而言,家族企业中30%能够生存到第二代,只有10%能够“活”过第三代,其淘汰率是相当高的。同时,也有不少企业接班顺利,而且企业在子女手里发展得更具竞争力的案例。笔者综合各种情况,对目前家族企业接班的成功与失败因素作了总结。
失败原因:
第一,缺乏继承计划。缺乏继承计划被认为是很多家族企业继承失败的主要原因。当创始人在世时,其权威身份对家族和企业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但是,很多家族企业所有者进入60岁的时候才开始着手筹划继承权问题,有的企业家在他们不能继续领导企业的时候,还迟迟不能为身后之事做出安排。他们心理上很不情愿退出,因为一旦创始人设计继承计划,意味着他就提早经历一次死亡仪式。就像一位创始人所说的一样:“制定我的继承计划就像在积极地安排我的葬礼。”
第二,把企业硬性传给无竞争能力或没有准备好的继承者。在中国,由于长期存在的父系财产继承关系,子承父业被视为理所当然。这种用人机制上的僵化和人力资源的排他性,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在进一步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力。如果创业者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,如死亡,或突发事件出现,如果用没有训练有素、准备好的继承人顶替的话,家族企业将会遭到沉重的或毁灭性的打击。
第三,在进行企业传承时没有处理好后代的财产分配问题。这一点在家族成员比较多的企业情况尤其突出。兄弟反目、手足相残之后,往往就是企业分崩离析。
成功原因:
第一,提前制定继承计划。全面的继承计划无论对家族还是对企业都是十分必要的。来继承人培养需要一个过程,必须为掌握企业的权力和建立永续经营而做好准备,需要获得家族成员、员工、供应商、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的肯定、依赖和支持,需要在周详计划的引导下接受严格的训练,而这并非一蹴而就。及早制定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计划是避免发生继承矛盾的有效措施。
第二,对继承者进行培养。实施继承计划的第二步就是对继承人进行培养。在继承人的培养过程中,还需要不断地对继承候选人进行筛选和淘汰。继承候选人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接管企业,成为企业的领导人,因此,其不但应熟悉和掌握本行业的生产、经营、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,更应具备一个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领导能力。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,一般是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,在进入企业前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,到知名学府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、管理知识、专业知识。第二阶段,进入家族企业,有的是从企业的基层做起,有的是从企业的中层做起,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成长,用自己的业绩树立威望,最终接管家族企业。
第三,制定合理的现代化制度,摆脱以“人制”管人,而用“制度”管人。然而,由于家族企业工作人员的血缘、亲缘关系错综复杂,虽然企业也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,但是在这种以人情代替规章制度的管理方式中,其结果往往是各种规章制度仅仅是摆设,或者只对家族外人员起作用。而在传承时如果能把完善的制度也传承下去,会利于接班人在初始阶段保持企业的稳定性。
从探讨时尚企业富二代这个话题开始,高敏是被提及最多的人物,首先源于汉帛在中国时尚圈内的地位和影响力,当然,这位被熟识人称为“美女富二代”的80后女孩本人,也的确具备了“谈资”的条件,包括她现在做的,和未来“汉帛”要做的……
高敏,汉帛(国际)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伟的女儿,留学美国8年,现任北京依都俪韵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执行总监,同时,在去年7月,正式进入汉帛经营管理层,从那时起,“汉帛”对高敏而言,真正从“爸爸的江山”成为“我的使命”。
汉帛 来到这个世界我有使命
和大多数富二代不同,高敏是很难得的一位能够与父辈平等交流的子女。高志伟对女儿所给予的“精神空间”和父女间的“交流层面”,都看不到几乎横亘于两代之间的古往今来无法抹平的代沟,这或许是高敏性格独立并善于思考的根源所在。
在高敏刚刚二十出头,还在美国读书的时候,高志伟便开始深入和女儿交流类似企业发展和品牌运作等“专业”话题,或许正是在这样有意无意间的培养与交流中,高敏很早便散发出了“女强人”的气场。
“几年前和爸爸聊天,爸爸说他做了服装十几年,究竟能为中国时尚产业贡献些什么?在我的记忆里,爸爸说这句话时是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号,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,我想,和爸爸一样为这个答案而努力,应该是我在这个世上的使命。”
高敏说话的神态已然超越了20多岁女孩子的年龄。而作为父亲,高志伟最感到欣慰的一点,不仅是女儿成熟睿智的性格是她成大事的根基,更重要的,女儿的兴趣与他十几年辛苦闯荡的行业不谋而合,她对时尚追求的眼光和思维,以及由此产生的雄心壮志,似乎做好了在父辈打下江山的基础上更上层楼的充分准备。
从“走自己的路”开始向行业渗透
学成归国,高敏并没有急于进汉帛等着接父辈的班,她做了一些对她而言更新鲜更有乐趣的事,率先引进国际流行的运作模式,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品牌集中店。
8年学习期间,和很多服装企业富二代一样,高敏也辗转于世界顶级时装周,游走于时尚发展的前沿地段,但与很多富二代不同的是,在多数同龄人只是将所见所闻收藏于自己的阅历中已备后需时,高敏已经迅速转化为依靠能力涉足社会的“立足之本”。
“毕业后原本是打算在美国工作几年再考虑将来的,可就在2007年,我看到了中国有很多年轻设计师很有才华,还有很多很小但很新潮的原创品牌在慢慢成长,我当时就和爸爸说我要回国。”
那年年初,高敏和高志伟一同去了趟英国,高敏在英国发现一个很时尚的品牌店,叫做TOPSHOP,这个店是一家集合了众多当地新兴设计师品牌的集群店,开得很火,有力支持着英国年轻设计师发展,这让高敏立刻看到了“自己的路”。
于是,同年,一个叫“ARRTCO”的品牌店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开业,熟悉的人都知道,这个店的“幕后老板”,就是汉帛董事长的千金高敏。
如今,这个店已经越来越被消费市场所认可,也有更多的老百姓知道这个店的来历,这是高敏通过自己的努力,将中国70末80后一代服装设计师的作品汇聚于此,同时,融汇了音乐、文学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新生代品牌潮流店。
“ARRTCO”的成功,坚定了高敏的信心,不久后,一个集合了日本、欧洲年轻创意品牌和中国有一定名气的设计师品牌的集群店"ARRTCOCollection"在北京国贸商场粉墨登场
未来,一个“ONLY ONE”的汉帛
尽管高敏入主时尚圈的第一步,不是作为富二代接班人而成为业内谈资,而是率先迈出自己的“独立人生第一步”而令业内人士佩服,但继承汉帛的事业始终是她未来的重点,也是她所说的“使命”。
2009年,高敏成为汉帛企业的一员,负责品牌营销和管理方面的事务。高志伟对于女儿的加盟,每每提起,都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,而高敏的状态也的确没令老爸失望。
“经过这段时间的深入了解,我发现汉帛拥有非常好的资源,而这几年开创品牌店,我也学会了如何经营品牌,我想,每一年我要做到什么目标,未来,汉帛应该是什么样,我都会形成一套完整的概念并一步步实施。”高敏说。
2010年,高敏在汉帛给自己设定的主要工作有很多,包括:加强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,创造更快乐的工作环境,实施更合理的员工培训体系;同时着手建立网购和新媒体系统,完善并调整品牌企业的市场定位与资源整合,通过自己在海外的经历,为汉帛寻找更适合的与国际接轨的道路……
“我有信心,我不求未来汉帛要做中国的NO.1,但我希望汉帛成为ONLYONE,而汉帛‘ONLY ONE’的特点就是,要成为口碑最好的中国时尚品牌。”
年轻的高敏要想将此番“雄心壮志”付诸现实,还需要不懈的努力,但此番豪言一出,已经让身边的父亲笑得释怀。胆魄、学识、眼界与勇于创新的思维融于一身,这正是富二代能够“青出于蓝”的理想本质。也难怪朋友们在夸高敏能干的同时,也感叹着高志伟的福气。
鸿星尔克 子弟兵与空降兵结合
长子全权,次子分管;一手明确家族股权,一手坚持经理人制度。鸿星尔克吴汉杰将看起来复杂的权力交班问题变得简单化了。
与其他第一代家族企业家不同的是,吴汉杰把权力交出去后,不搞“垂帘听政”,也不做“太上皇”。吴汉杰是如何做到完全交班的?他“钦定”的两位接班人——儿子吴荣光、吴荣照之间能否和谐共处,使鸿星尔克不因家族权力之争而出现变故?
长幼分权
吴荣光与吴荣照构成的高度知识化的“兄弟连”模式,在晋江并不多见。
鸿星尔克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,2005年在新加坡上市,到2007年底其家族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0.77亿元。
但此时,年事渐高的吴汉杰面临权力交班问题。作为家族企业,由两位儿子来继承他的产业是最自然的选择。但究竟选择谁来接班,成为关键。
吴汉杰按照最传统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权力分配:长子全权,次子分管。不过,虽然传统,但这种权力分配实际上还是基于对两位继承人过去的定位而定。
长子吴荣光1975年1月出生,是中共党员,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爽、干练。其在念完中学后考上沈阳设计学院,专修运动鞋设计。毕业后就一直在父亲的鞋厂打理家族生意。
而次子吴荣照与很多富家子弟不同,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,考上了福州大学攻读经济类专业。毕业后,他选择前往澳大利亚深造。在澳洲的学习经历,使他对国外企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。回到国内后,他接触了多家新加坡的投资公司及银行。他深刻认识到,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,必须突破资金瓶颈,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。而走上市这条路,才能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带来较大的促进作用。
吴汉杰与两位继承人的第一次最大争议就是上市问题。
吴荣照第一次提出企业要上市的时候,来自父兄的意见是“一旦企业上市,会失去对企业的控制”。
但吴荣光很快就对弟弟的想法表示了支持,并最终站到了一个战壕里。他们联手开导父亲:“如果能帮助企业做大做强,打造成一个百年品牌,失去控制权也值得。”吴汉杰终于同意了他们的想法。2005年11月14日,鸿星尔克在新加坡上市。
从正式成立企业到最后上市的两次命运转型,吴汉杰家族商业王国的基础和他的两位继承人休戚相关,而兄弟俩在两次企业转型中,下意识地扮演了不同的商业角色:长子吴荣光主管企业战略、决策,而次子吴荣照则分管融资、品牌等。现在,长子吴荣光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,而次子吴荣照则担任集团董事兼首席运营官。
除了权力分配以外,吴汉杰还按照子女对企业贡献多少来分配股权,而并没搞平均主义。据了解,上市后的鸿星尔克,家族的股权是40%,吴汉杰和大儿子吴荣光各占一半,而二儿子吴荣照占他们的一半。
“子弟兵”与“空降兵”相结合
选择好接班人只是吴汉杰完成权力交班的第一步,在他的观念里,要使企业基业常青,必须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,把“空降兵”和“子弟兵”结合起来。他认为,做生意、办企业,“子弟兵”靠经验,“空降兵”靠知识,两者结合更有竞争力。
吴汉杰的观念得到了两位儿子的赞同。实际上,从2000年成立企业以来,长子吴荣光就已经开始招募职业经理人,而2005年上市后,由于对经理人素质要求提高,鸿星尔克开始引进更高端的职业经理人,力图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,将品牌发展提速。担任集团副总裁的鲁小虎就是其中的一位。入主鸿星尔克后,他主要分管销售和品牌两大企业核心团队。
鸿星尔克针对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十分坚定,在这方面,两位少帅的意见惊人一致: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就要突破人才瓶颈问题,而解决之道在于人才战略的引进,未来的鸿星尔克品牌发展之路,不是一个人的努力,而是一个团队,甚至是一代人的苦心经营,这不仅需要智慧,更需要勇敢的担当,这也是品牌一直倡导的“TO BE NO.1”精神。
实际上,多数企业创始人在交班时,聚焦点是家族内部,而忽略经理人制度也是基业常青的保证。吴汉杰看到了这个关键因素,但最重要的是他的两位继承者,也重视经理人制度。
两位继承者对于经理人制度建设并不流于表面,从2007年起,公司的高管福利基金计划正式启动。其中高管服务满5年,最高可获得20万元用于买房买车,产权还属于自己。配车配房在晋江并不新鲜,但物产归属权属于经理人自己却很难得。
罗蒙 少帅接班12年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在不断升温的西服热中,江口镇政府决定发扬江口服装之乡的传统,创办一家服装厂。厂长人选经过四处物色,最后敲定了盛家村勤劳俭朴的农民盛军海。厂房借用当时公社食堂一间200平方米的闲房;起步资金或向职工筹措,向亲戚朋友暂借,或向信用联社贷款,总共才筹集到2万元;缝纫机、电烫斗靠职工自带;这家取名“罗蒙”的西服厂成立之初,一无所有,困难重重。
业务方面是利用老师傅的人缘关系到上海找门路,为上海最著名的服装公司——培罗蒙做加工。为了达到名牌服装的质量要求,盛军海废寝忘食。盛家村近在咫尺,但盛军海半月、20天不回家是常事。当时,一厂之长的盛军海月工资仅28元,而把关师傅的月薪却是1000元。
罗蒙加工的服装以做工精细、衬头挺括、烫工到家、款式新颖、面料讲究等优点,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。1985、1986年连续两年被上海黄埔区服装公司评为优质产品。这两年厂里的产值翻了两番,实现利润150万元,掘到了第一桶金,改善了办厂条件。
盛军海办厂精打细算,非生产性开支,能省就省,为的是积累更多资金,扩大企业规模。他经常送货到上海,住防空洞招待所,吃大众菜,有时甚至饿着肚子干活,曾经多次昏倒在火车站。盛军海就是这样以身作则,带领39名职工艰苦奋斗,克服了创业之初的种种困难,为以后罗蒙的发展铺下了第一块基石。
1998年,盛军海激流勇退,把长子盛静生推到前台,出任罗蒙总裁。这位1971年10月出生的盛静生当年只有28岁,他18高中毕业,进罗蒙西服厂任营销员,期间边工作边学习,两年后获得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学大学文凭;20岁担任经营科长,21岁独理一家服饰辅料公司;25岁创办中日合资三盛纺机公司,任董事长兼总经理,并以出色的表现和业绩被评为“奉化市十大杰出青年”。
盛静生认为罗蒙要有更大发展,必须改镇办企业为股份公司。他一上任就将10余家核心企业紧密地联合在一起,成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同时打破家族管理模式,采取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程式化的管理方式。在改制完成后,盛静生筹资8000万元改造流水线装备。引进了日本的电脑上袖机,意大利仿手工制边机、面料预缩机、立体整烫机等国际一流的生产专用设备。2001年,又投入3600万元,从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瑞士引进300多套国际一流智能化精品西服制作设备,保证了西服300多道制作工序达到高标准,实现了罗蒙西服制作史上的一场技术革命。
工在机,艺在人。盛静生一方面加紧培养自己的设计师、制作师,一方面出重金聘请了国内外顶级设计师加盟。在罗蒙,红帮传人与来自日本、意大利、韩国的服装设计名师同处一室,各运匠心,各展所长。率先在北京等三大城市开展定制高档绅士西服业务,并建立了客户电脑档案。仅此一举,罗蒙便取得销售额1.5亿元的业绩。
上任不久,盛静生大刀阔斧改变过去由门市部加分公司的传统销售模式,构筑专卖店、店中店、代理商“三位一体”的市场销售体系。为此,他一刀砍掉了6个年销售额不到200万元的分公司,让大公司兼并,并实施每年10%淘汰率的竞争机制。同时投入5000万元资金,实施“三个一百”营销管理工程,即在全国新开100家专卖店、100座专卖厅、100个代理商。同时,在美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法国、日本等国设立分支机构,累计出口罗蒙牌西服600万套。
今天,在国人消费者心目中谈到罗蒙,更多消费者会联想起濮存昕、方中信、刘德华等明星。而业界人士则会谈起热销中的女装品牌喜丽美狮。罗蒙过去是男西服、红帮的代名词,经过少帅接班12年,它已经成为内销、外销两手硬,男装、女装双管齐下,并在服装本业和金融投资方面都有建树的多元化集团企业。
(来源:北大案例通讯——第4期)